明朝的皇帝大都是有血有肉的人,鲜活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般,一大堆毛病。
开国皇帝朱元璋残暴,制造冤案屠杀功臣。建文帝年轻控制不住局面,落得凄惨下场。明成祖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,其实好大喜功,不顾国情穷兵黩武,残暴程度不逊其父。
明成祖一直想废掉的太子,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,在位时间也短,但不失为一明君。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个很优秀的帝王,明成祖因为这个孙子,才没有废太子。明宣宗与父亲一起,开创了比肩文景之治的“仁宣之治”。
遗憾的是,明宣宗去世太早了,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,让一个孩子管理江山太难为他了,以至于后来土木堡之变,让自己青史蒙羞。他能够废黜妃嫔殉葬制度,当然算是仁慈,可惜,他实在没有什么政绩可言。
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的危难时刻即位,也励精图治过,可惜不能善始善终,后来宠信奸佞,闹出不少荒唐事。
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是一个明君,没什么作为,他广为流传的典故是宠万贵妃。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,驾崩于豹房。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,宠信严嵩。明穆宗朱载坖沉迷媚药,掏空了身体。
万历皇帝更是长年不上朝,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,沉迷酒色,发生了“红丸案”,死得不明不白。明熹宗服“仙药”把自己毒死了,崇祯帝就不说了,可悲可叹。
就明朝这样的皇帝,放在别的朝代,可能不出五代就覆亡了,但明朝愣是坚持了260余年,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治理得很不错,这是为什么呢?
清代赵翼曾发出这样的疑问:“不知主德如此,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,诚不可解也。”
其答案,应该藏在明朝的官职里。笔者总结为三个方面:
朱元璋废黜了宰相制度,但是后来演化出了比宰相更有实权的首辅。皇帝即便昏庸,即便不理政,有首辅在,整个国家机器就能运转。历观各朝各代,就个人素质能力而言,首辅(或丞相)往往远胜于皇帝。
皇帝生在天下顶富贵的家族,最糟糕的下场就是做个富贵闲王,他们虽然有良师教导,但是哪里有那么强的个人动力去奋斗。而且他们有的自幼生活在深宫,被宫女内使围着,被臣工们敬着,他们不了解人情世故,不能深刻理解经史子集的含义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,学习不能只靠书本或老师,还要靠实践。历朝历代的帝王,在实践上都缺了真功夫,所以帝王往往一代不如一代。
而首辅呢,许多出身寒微,最多出身书香门第,他们有着强烈的向上攀登的欲望。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书,经过层层考核,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之后,还要经历翰林院、庶吉士,再经过官场的历练,才能脱颖而出,成为再想或者入内阁成为首辅。他们的文化修养,智商、情商、性情、品格,远在皇帝之上。
尤其是在明朝,非翰林不入内阁,翰林都是殿试成绩最优秀的那批。不少内阁首辅都是状元出身,比如武宗时期的首辅费宏,又如万历时期的首辅申时行。
明朝的官制,就是“君逸臣劳”,皇帝可以很清闲的,只要把首辅票拟好的东西抄过去就好。皇帝清闲,而且不容易出错,因为首辅的个人素质比皇帝要好。只要皇帝不信错人,不宠信奸佞,就能将江山治理得很好。
当然,遗憾的是皇帝往往会宠信奸佞,所以,明朝最终还是亡了。
明朝的监察制度之完善,即便对今天依旧很有借鉴意义。洪武十三年,朱元璋罢黜御史台,到了十五年,设了督察院,里面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,一百一十人。监察御史只是七品官,但权力非常大。
监察御史无所不在,每个行省都派一个去巡察吏治的,成为巡按,号称“代天巡狩”。具体到重要的业务上,也都派御史去监察,巡漕运、巡军营、巡关隘……
古代历来是以德治国的,他们选用人才首先是看德,汉代有“举孝廉”,统治者认为德行好的人就会好好做官,对上忠君,对下爱民,能够代替圣人治理一方,教化一方。但到了明朝,他们不再单单依靠官员的“官德”和自觉,而是有了完备的监察制度,对官员进行监督,这是我国官制史的一大进步,笔者认为这或许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系,他出身低微,吃过贪官污吏的苦头,不奢望他们能够各个是圣人,而是设计出来一个制度就制衡他们。
朱元璋对人性的认识,是相当深刻的。制度设计只有符合人性,才能开创善治。
周是怎么散的?平王东迁后,当初分封的诸侯国掌管着钱粮、用人权以及军权。他们拥有自己属地全部的权力,当然能将自己的属国建设得更强大,也会为了自己的属国跟别国互相攻击。
隋朝怎么亡的?因为开凿运河?因为三征高丽,又跟北方少数民族开战?不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军政总管叛变。比如坐镇太原的李渊。
唐朝怎么亡的?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藩镇割据,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大权,不受中央政府控制。
到了明朝,就没这个忧虑了,因为地方权力被一分为三,行政由布政使掌管,司法权有按察使,兵权有都指挥使,更不要说,还有提学使、巡按监督地方。
汉末、唐末,乃至清末都出现了军阀割据,但是明朝末年没有。军阀要形成,地方军政权力合一是必须的。一旦军政权力分开,有兵权的没有财权,有财权的没有兵权,地方就不会陷入割据。
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个角度来说,清朝的政治制度某种程度上其实不及明朝优越。
若非明朝地方军政权力分化,就凭明朝出了那么多昏庸的皇帝,极有可能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情况,政令不出紫禁城也是有可能的。
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子朱厚照的文章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太子是国家储君、皇帝的接班人,皇帝对他的要求与期盼自然很高,而同时,由于皇位的诱惑太大,太子也势必成为其他皇子算...
朱厚照 2020-11-23 15:56:49于谦和岳飞历史上都被定义成是杰出的爱国将领,各自孝忠自己的朝廷,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责,那么如果非要找出两个人之所以名气不一样的原因,我想大概就是以下几点:一,因为岳飞结局相比于谦要惨...
于谦 2020-11-18 12:01:12导读:明朝于谦京师保卫战中拯救大明于水火,为何最后被杀?于谦之死说明了什么?是明英宗的泄愤吗?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下,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。英宗朱祁镇,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,七年太上皇生...
于谦 2020-11-18 11:47:36导读:明朝大忠臣于谦是个怎样的人?粉身碎骨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,正是于谦的真实写照趁着晚凉,在屋里闷了一天的孩子们纷纷跑出来玩耍。一户人家门外,一个穿着红衣服的男孩子正骑着匹马玩得...
于谦 2020-11-18 11:38:54导读: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为什么还能打赢“三大征”?不上朝反而权力更大吗?其实万历才是最聪明的明朝皇帝。明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当政的封建王朝,但是因为这个朝代出现了很多...
2020-11-17 12:09:50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,到末代皇帝崇祯止,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,因此科举考试(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高考)从未间断过。在明朝进行“高考”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,留下了许多轶事。现辑录如...
2020-07-31 17:21:52导读:朱高煦造反没被杀,却脑子抽筋给皇上来了个扫堂腿,连累10个儿子全被杀。以前读了当年明月的历史,总感觉那里面的历史人物棱角分明,似乎很好分辨,或许这不是,当年明月先生有意为之,只是想让...
2020-07-31 17:21:52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,她个性坚强,正直聪慧,魄力奇伟,声名不亚于李香君、卞玉京和顾眉生。柳如是名隐,字如是,小字蘼芜,本名杨爱,因读辛弃疾词: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...
2020-07-31 17:21:52导读:明朝末年地图分享,明朝末年战火不断明军惨败,明末疆域丢失了多少?明朝末年战火纷纷,天灾人祸,曾经叱咤风云的大明王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。明朝末年都有哪些内忧外患?明朝末年土地丢失严重...
2020-07-31 17:21:52才子佳人,别看古代文人墨客最好狎妓享乐,许多名妓备受追捧,冠以“才女”之名。但风月场所的“妓”到底是不入流的玩意儿,没有谁愿意沦落风尘,哪怕成为“才女”。...
2020-07-31 17:21:52高琼是北宋时期大将,生的威武勇猛,所以少年时代就离家从军,现在北周军队当兵,后过渡到大宋,在宋朝历龙直指挥使、保大军节度使、检校太尉、忠武军节度使。琼祖籍燕地,父亲高乾追赠为尚书令、冀国公,高家在五代的时候迁居到后来的居住地亳州蒙城。高琼曾
◆戚夫人人彘复原图,来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惨 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◆明朝“高考”的哪些趣事儿:加试“体育”,还有人因为名字丢了状元 ◆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赋,《大秦帝国之天下》为什么改名成了《大秦赋》? ◆柴荣是什么朝代的,为什么能当上皇帝,怎么死的 ◆马陵之战:魏国跌落神坛,齐国获胜崛起,秦楚渔人得利 ◆福金帝姬被金人虏去后三天未出牙帐是真的吗? ◆司马懿诛杀曹氏宗族五千余人,为何曹操的老部下选择无动于衷?